崇祯微眯着眼睛,看着抱着密折盒子走进来的徐应元。

徐应元顿时觉得身上一阵阴寒,几滴冷汗滑出了鬓角。他下意识的咽了口口水,轻声说道:“皇爷,宫门处刚刚送进来的密折。”

“密折?”崇祯微微一皱眉,随即冷冷的说道:“拿过来。”

“是。”徐应元连忙紧走几步,小心翼翼的将密折盒子放到崇祯面前的书案之上。

崇祯低头看了看,就见在密折盒子的标签上写的是:钦命勇卫营参将宣武中郎将孙应元叩首敬呈。

“勇卫营?”崇祯的眉头不禁皱得更紧,“竟然是勇卫营。。。。。。算算时日,此刻勇卫营应该正在途中。。。。。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竟然让孙应元在行军途中发密折直接报道自己面前?”

崇祯的心中不禁暗暗的掠过一丝紧张,这勇卫营可是自己心血所在,如果连它也出了事情。。。。。。那自己可就真的只剩逃跑这一条路了。。。。。。崇祯尽力平稳了一下心神,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再缓缓的吐出。停了一瞬才低声说道:“去,将孙应元的钥匙拿过来。”

“是。”徐应元低声应着,连忙将一把金色的钥匙取来,捧到崇祯面前。

崇祯拿起那把小钥匙,慢慢的打开密折盒子上的锁,从中取出了一份密折,一点一点的翻看起来。

折子是孙应元的亲笔,字迹虽然稍显粗拙,但每一笔都力度实足,几乎能力透纸背。

徐应元在折子的开头说了一些颂圣的话语,而后就是将出京这几天之中,勇卫营所发生的事情大致说了一遍,这其中也包括他对勇卫营的要求,以及营中士卒的表现。整个折子写的不算很长,也没什么文采。但是却将事情的经过写的清楚明白。而在折子的最后,徐应元专门将谭恩在丰润县的经历详细记述了一遍,最后写到:“。。。。。。万岁,此刻勇卫营不过是离京数日,距离几百里。因为手中没有兵部行文,补给便已经出了这种问题。如若出了关隘,行于千里之外的辽东,再遇到地方官吏以此为借口,拖延军需补给,恐怕就会对整个行动产生影响。到那时如果误了万岁之命,末将百死难恕。。。。。。”

细细的将孙应元的密折读完,崇祯心中不禁一颤。他可是知道,大明兵部那些文官要是包藏祸心,只需要使些小小的手段就能让一支军队分崩离析。

记得后世就曾经看到过,崇祯二年后金入侵之时,山西巡抚耿如杞接到京师危机的战报后,立即与总兵张鸿功率领五千人入京勤王。可是他没有想到,山西援军进入京郊后的第一天先是被安排驻守京东的通州,等第二天到了通州不等扎营,又接到命令去镇守京北的昌平,队伍刚到昌平不等喘口气,又被命令调到京南的良乡,每天行军一百多里,把一支想要立功的生力军莫名其妙地拖得人困马乏,与此同时由于驻扎时间不足,各处又不拨给任何给养。

一连多日,又累又饿的山西援军终于忍无可忍,在京郊大肆抢掠。满心怒火的官兵,杀人放火甚至比后金的那些野人都狠。崇祯皇帝大怒,将耿如杞、张鸿功部下狱处死。然而,那些下命令调动军队,逼兵造反的兵部众人却没人为此担责。记得曾经有网友分析,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这位耿巡抚是有名的诤臣,不仅爱同皇帝较劲,同时也得罪过不少的同僚。这次提兵勤王,就是兵部的一些人不想看到这个耿巡抚得这个彩头,所以才将他的队伍调来调去,逼他手下的兵造反。

崇祯记得自己当时看到这条记载之时,只是觉得这两个被玩死的明朝官儿实在是太可怜。而大明朝能发生这样的事,亡了也不冤。可是现在,崇祯竟然发现兵部这些人竟然对自己勇卫营的也起了坏心思,此刻他的心中的感觉可就不单单是可怜和不冤了。

既怒且惊的崇祯几乎是咬着牙,低低的声音骂了一句:“我靠!”

站在他身边的徐应元,听到崇祯的骂声,不由得暗暗的一缩脖子。虽然徐应元一直都不明白这两个字到底是怎么解释,但是久在崇祯身边的他可是知道,只要万岁爷说出这两个,那就是真的怒了。

“徐应元。”崇祯沉声叫道。

“啊。老奴在。”徐应元连忙躬身应道。

“你去,叫派人诏兵部尚书王洽进宫见驾。”崇祯一字一句的说着。

“是。”徐应元应了一声,转身便要退出去,就在这时,就听崇祯又说了一句:“让曹化淳也立刻进宫。还有把王体乾也叫进来”

“啊,是。”

。。。。。。

兵部尚书王洽,字和仲,临邑人。万历三十二年进士,曾数任知县,后进京任吏部稽勋主事,吏部考功文选郎中等职。天启年间,迁太常少卿。天启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,而后受阉党弹劾去职闲住。

崇祯继位之后,原本的兵部尚书崔成秀丢了性命,兵部尚书的位置便空了出来。随着魏忠贤一党的倒台,众多回朝的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