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?推举两个郡中大姓,迁居长陵?”周太公站了起来,有些不敢相信。

原本听说皇帝放弃建陵了,周太公松了口气,以为陵邑制不会实行了,没想到皇帝是逗着他们玩,又拿出原来就有的帝陵做文章。总而言之,不建陵不代表不推行陵邑制。

“父亲,若迁徙两个大姓,我汝南周氏有些危险,咱们还得早做谋划。”周太公的儿子周嘉说道。

汝南安城周氏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,周仁生十子,徙于安成。周仁五世孙周燕,生五子,后皆至刺史、太守之职。五子号称“五龙”,各居一里,皆以儒学传家。子孙繁盛,分衍出许多支脉。

如今周氏的族长是周燕的曾孙,曾在外郡为官,他的长子周嘉出仕为郡主簿。王莽末年,曾跟着太守何敞讨贼,战不利,拼死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何敞,连建武皇帝刘秀都听说过他的事迹。后来被太守举为孝廉,还没等他入朝,两汉在汝南开战,因此不能成行,回到家中隐居。

周氏往远了说出自于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周烈,是千年望族。汝南安城周氏只是一个分支,在本地扎根也历经了两百余年,就在最近几代,还屡出两千石的高官。

两百年积累下来,汝南周氏不仅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和显赫的地位,而且财力雄厚,田亩无数,具体数目恐怕连周太公都不清楚。

这么庞大的家族如果一起迁走,相当于一棵两百多年的老树被连根拔起,哪个枝叶也不能幸免。

树挪死,人挪活。汝南周氏到了长陵不知是死是活,反正以往的风光是别再想了。

周嘉宽慰周太公道:“汝南是高门大姓聚居之地,殷氏、蓝氏、齐氏、昌氏、穆氏、梅氏等都与周氏相当,若论哪家田亩更多,还真是说不清楚,不过是选取两姓,未必轮得到周氏,父亲不必过分忧虑。”

汝南的名门大姓有数十个,其中顶尖的一批也有七八个,实力都在伯仲之间,七八个选两个,从概率上来说并不算太高,周氏有逃脱的希望。

但是从近几代的表现来说,周氏子弟更加出色一些,三代以前的周氏五龙,五兄弟是刺史和太守之类的高官,这种变态的繁荣实在是太少见了。

周太公叹道:“好在父亲和我两代专心治学,少置产业,若真论起田地之广,周氏大概比不上蓝氏和齐氏,汝南大姓中,齐氏大概是田地最多的。”

齐氏是田氏代齐后,原姜姓齐王之后,以国为氏,称齐姓,尊姜尚为得姓之祖。徙至汝南后发挥齐人善于经营的长处,致力于农商之业,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周氏累代高官的辉煌,在经济上却足可以傲视汝南一众名门。

“以田地而论,齐氏必会占一个名额了。”周太公多少放松了些,觉得总算是推出去一个名额,周氏迁徙的风险降低了许多。

周嘉没有说话,并不是同意父亲的看法,而是不想让他太过担心。

周嘉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,见识却很老到。他少年时在长安太学读书,结交豪富,后来四处游历,踪迹踏遍关内外。归乡后,他年纪轻轻便在郡中为官,历练多年,无论是游学还是做官,经历都足够丰富。

他和父亲的看法不尽相同。虽然诏令明确是要迁徙田多者,但是若深究朝廷的意思,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,将最有势力,对朝廷潜在威胁最大者连根拔除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历任高官的周氏在政治上的份量远远重于埋头农商的齐氏。何况周氏中多人曾在建武朝为官为吏,如今换了门庭,官府多少对他们有些怀疑和忌惮。

周嘉临走时,周太公嘱咐道:“你这次回郡里,好好向太守探探口风,杨延寿那厮平日没少得周氏的好处,在这种要紧的时候总得关照一下。”

周嘉在杨延寿上任后复职为郡主簿,在别人看来算是太守的亲信。不过周嘉知道,杨太守虽然很欣赏他,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出身本郡豪门的属吏,更多的是利用。他真正信得过的只有上任时从长安带来的几个人,还有就是别驾袁昌。

袁昌同样出自名门,他是西汉名臣袁盎之后,前汉广陵太守袁良之子。

袁昌很有才能,但他成为太守心腹不只是因为才能,更因为他刚从陈郡迁来,在汝南根基尚浅。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若想出人头地,只能选择依附太守,为同是外来户的太守所用。

周嘉没有去太守那里套近乎。在他看来,周太公所说的平时贡献给太守的好处,在这时候不一定顶用。汝南的这些豪门哪一个平时不孝敬太守?他周氏又并没有比别人多做什么,太守凭什么对周氏另眼相看?

没几天,太守召集门下属吏,说道:“经查阅籍册,圈定本郡二十七家大姓为迁陵侯选。以田地多寡为准,由这二十七姓共同推选出两姓。若无异议,便迁此两姓,若被举出的两姓不服,可由他们另推别姓代已,如有争执,由官府居中裁决。当然,官府不会凭空决断,而是要上门测量各姓田亩,以测量结果为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