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告齐宣王曰:‘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,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,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’

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加在百姓的头上,简单点说,这个朝廷对百姓好,那么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就强,反之,百姓就越憎恨!

历史上不少朝代都被取而代之,而亡社稷的很多原因就在于农民起义,比如秦之大泽乡起义,汉之黄巾,唐之黄巢,元之红巾,明之李自成,清之太平天国。

这些起义虽然没有直接推翻一个王朝,但无疑让一代王朝极速衰弱,从而在不久之后彻底沦为历史。

宋代也有农民起义,而且次数不少,要是部加起来算,每年摊上一次都不止,然而在历史上能留下名声的似乎也只有一次北宋的方腊起义,而且方腊起义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后世的那本《水浒传》。

也就是说两宋从来没有爆发过真正能威胁到皇朝的大起义,这说明什么?

说明民心向背,对于大宋百姓而言,他们无疑是幸福的,因为商税的发达,大宋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强加到百姓的头上,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,自然不会去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去抗争。

而大明呢?土地兼并严重到了发指的地步,无数百姓破家灭门,没了活路最终只能被逼反,那些勉强在挣扎的百姓还要面对数之不尽的苛捐杂税,最为有名的就是三饷……

****,民不得不反,朝廷不给活路,那还要这朝廷做什么?

于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,朝廷的军队四处灭火,最后却无奈的发现火越烧越旺……

而这个时候,建州女真已然彻底崛起,就等着入关以后在虚弱的大明朝身上撕下一块血肉来,最后却因为北京城的富庶,赖着不肯走了……

至于后面的反清复明,说的冠冕堂皇,实际上也就是扯上一块虎皮,为自己披上大义的名份罢了,真要灭了清朝取而代之的雄主,会继续沿用大明这个国号才叫有鬼……

大宋的纳捐实际上是征捐,也就是朝廷让地方官员向富户豪绅请捐,本着自愿的原则的征捐。

这也是屁话,说白了就没正二八斤自愿的,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,这可不是说笑,你要要钱不要命,官府有的是办法让你有钱没得命……

捐银子以助军,说白了就是给家族买平安罢了,对大宋朝廷如此,对蒙军同样如此。

伍家自然也捐,而且捐了不是一次两次,几十年间捐了没有十万也有八万,这次蒙元占领池州,为了不被灭门夺财,伍粼就一次性拿了三万两出来买了平安。

有银子开路,这坟是不是违制算个屁大点的事。

伍家藏银子是从伍宁远开始,藏的就是伍宁远的墓里面,当然是不是只有这一处只有伍粼自己才知道。

说到底,这也是伍宁远给后世子孙的一条退路。

富不过三代说的虽然有点绝对,但哪个家族也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,五代十国以前的那些世家大族,现在呢?

所以每个家族都要留后手,万一家族出了不肖子孙或者遭遇灭顶之灾,只要能有后人活着,只要有藏银,那么就有东山再起,复建祖祠的机会!

要不是因为乱世,邓云也不可能把伍家嫡系堵在伍宅当中,堵不住的话,伍粼估计就是死,也不太可能带他来到这个地方。

这是伍宁远的长眠之地,墓里有一个主墓室,里面放的是伍宁远和他妻子的棺椁,两边耳室,一间看上去像是会客室,有茶几有石凳,另一间则是书房,里面有石桌和文房四宝。

伍粼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跪在伍宁远的棺材跟前,哭诉自己的不孝,直到把脑袋磕的鲜血淋漓还不肯罢休,最后上了香才关闭了石门退了出去。

伍家的藏银地在墓内书房,如果不是伍粼亲自带路,估计邓云就算把这墓给铲平了也不可能找到伍家藏银子的地方……

因为这间所谓的书房实在是太寻常太普通了,石桌石椅和文房四宝都寻常的不能再寻常,要说唯一的看点恐怕就是哪八层厚的灰……

“先祖的墓穴二十年开启一次,开启之后就会将外面的财货给运进来……”伍粼满嘴都是绝望的说道:“这里……”

伍粼指的地方乃是在耳室南面的墙角,从外观看上去没有丝毫异样,什么是藏,藏东西最重要的就是隐蔽,若是随随便便都能看出来,那还藏个屁,哪怕是在墓里面也是一样,墓最多算是一个伪装罢了,要不是刚才伍粼在棺材跟前哭的声泪俱下,邓云非常怀疑就连这墓都是假的。

当然,邓云也不排除伍粼做戏给他看的可能,同样对于这处藏地,邓云也同样认为,未必就藏了伍家的所有后手,狡兔三窟这四个字早就给豪门巨室玩到了极致。

但是邓云无所谓,他只要拿到足够开销的银子就行,否则就算一座金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