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来想去,公孙瓒还是不舍得把剩下的骑兵投入战斗,尤其是他的嫡系,白马义从。

一战之后,白马义从撤回来的不过二百余人,实际已是名存实亡。

这可是公孙瓒自统兵以来,多少年积攒的精锐,就这样死得毫无价值!

公孙瓒决不允许白马义从的种子就此灭绝,所以白马义从他是不可能再用的,连带着,短时间内轻骑兵也不会再用。

因为轻骑兵就是白马义从的兵员基础。

所以能用的,便是那三万步兵。

当然,或许还有张燕的黑山军!

黑山军到底算不算黄巾军的一部分,众说纷纭。

若说是,黑山军内部确实有不少黄巾余部;若说不是,黑山军是黄巾被镇压后独立兴起的。

黄巾之后,朝纲崩坏,法纪废弛,各地大小诸侯、州牧、郡守皆拥兵自重,相互倾轧。

但相互倾轧是要本钱的,大乱后的诸侯哪个有本钱?所以这些没脑子的家伙似乎忘记了黄巾的教训,过犹不及的压榨百姓。

结果就是黑山和白波此起彼伏,于吉与张鲁粉墨登场,反抗的星星之火重新燎原,各类浑水摸鱼的人更是层出不穷。

当然,他们起初团结起各路强盗和土匪,只是为了在乱世中活下去。但是,待他们慢慢成势后,便有了集体的利益诉求。

黑山军就是这样。

他们兴起于冀州北部,常山国和中山国境内的太行山中,天然就是冀州牧的敌人,壮大后更是形同诸侯,与冀州牧争夺百姓和物资。

韩馥时,黑山军和冀州军就征战不断,不过韩馥羸弱,对黑山军造成不了太大威胁。

及至袁绍谋夺冀州,仍继续将黑山军作为心腹大患,征剿始终不绝。袁绍可不是韩馥能够比拟的,黑山军所面临的压力也就一日强过一***得张燕几次想要翻越太行山,北上幽州找活路。

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,视袁绍为劲敌;张燕和袁绍在冀州争活路,更是视袁绍为劲敌。在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的简单逻辑推动下,张燕很自然地就和公孙瓒走到了一起。

但是谁跟谁有过命的交情呢?

大家只不过是利益暂时一致,互相搭个台而已。

将来若是公孙瓒入主了冀州,张燕的矛头也必然会指向公孙瓒。

所以合作是暂时的,竞争才是永恒的。

张燕派杜长领兵为公孙瓒助威,就是想利用公孙瓒牵制住袁绍的主力,而后黑山军便可以在冀州北部伺机扩张。

他给杜长的命令很简单:打,要打出威风,跑,要跑得坚决。

完全的强盗逻辑,土匪做派。

但杜长万万没想到,他本是来占便宜的,却被老奸巨猾的公孙瓒给占了便宜!

传令使跟他说,公孙瓒的主力骑兵损失很大,暂时不能再战,但袁绍前阵和中阵也基本被打残,现在停战将错失良机。

只要再有一支生力骑兵冲击一番,必能彻底将他们击溃。

所以公孙瓒命他领军冲锋。

杜长的军队在公孙瓒阵后,并未亲眼看到战局,因知公孙瓒的骑兵被袁绍给收拾了,本已做好了撤退的打算。

传令使却言之凿凿说公孙瓒还要再战,而且看起来,其大军也没有撤退和溃散的迹象。

其实杜长自己也能想象得到,公孙瓒的骑兵那么精锐,冲锋步兵军阵,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。

即使失败,那对方的步兵军阵也基本完蛋了。

于是杜长基本相信,袁绍的前军和中军已是强弩之末。

传令使的另一句话则彻底打动了杜长:杜将军领兵冲破袁绍军阵,那将军所部的威名,更在白马义从之上!

一战便能把白马义从比下去,这对任何骑兵将领,都有不能抗拒的诱惑力!

他杜长说不定能因此战,而名留青史!

杜长被说动了,他将步兵全部交给副将,自己亲率仅有的两千多骑兵绕过公孙瓒军阵,向袁绍军发起了冲锋。

指派传令使去给杜长下令时,公孙瓒也给自己的步兵将领下达了命令:若黑山军骑兵冲锋,则本部步卒随后推进。

杜长路过公孙瓒军阵时,眼见那密密麻麻的步卒开始行动,确认公孙瓒并未欺瞒于他,便更加放下心来,义无反顾加速向袁绍军冲去。

胜利的荣耀,以及比白马义从更响亮的名号,这些仿佛唾手可得!

但他忘了,能让白马义从都败下阵来的敌人,该是多么强大!

所以,结局注定。

杜长的骑兵根本就没能冲进麴义的军阵,相距还有十几丈的时候便被铺天盖地的弩箭给生生射了回来。

他自己身中一箭,要不是亲卫拼死相救,便要当场阵亡了。

杜长没能给自己的部属们赢得理想中的荣耀,但他个人的愿望实现了,他确实因为这一战而名垂青史!

公孙瓒眼看着黑山军的骑兵如风一样奔去,正要催动步卒加快跟上,却未料他们太过不堪一击,几乎是转眼便败。

败便败了,却是溃败。

那些土匪出生的所谓骑兵,在争抢胜利果实时是一拥而上,战败撤出时更是夺路狂奔。

毫无军纪可言!

甚至于!起码有一半以上的骑兵,是冲着公孙瓒的本阵而来!

公孙瓒破口大骂,但为时已晚。

溃散的黑山骑兵只求自身保命,一股脑扎进公孙瓒军中,搅了阵型,乱了人心,甚至践踏了人命。

公孙瓒一直以骑兵为先,对步兵本就重视不足,训练不够,被黑山军这样一冲,原本还算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