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五年,大明也建国了五年了。

这五年的时间,草根皇帝朱元璋基本算是稳固了自己的政权,但是偏偏最尴尬的是,他对北方的控制还是比较薄弱,不是军事上的薄弱,而是行政上的薄弱。

比如基层官员,本来异地做官,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,但是蒙元却是打破了这一个惯例,大汉子民当官,很少有人能做到主官的,最多就是副手,或者就是只有虚职没有实权的摆设。

而人分四等,江南的汉人更是金字塔地基下面的碎石块。所以百余年来,江南人能做到主官的人,基本上是屈指可数,再往前追溯,北南两宋自唐之后,就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。可能是由于面子问题,北方更是被江南的读书人形容成虎狼之地,苦寒之所。

久而久之,也就成了真的。

所以,如此情况之下,江南愿意来北方做官的,更是寥寥无几,甚至有的人为了避免来北方做官,不惜使出百般手段,就比如湖南那个被推出来准备接替唐门职务的书生,就不惜以摔断腿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仕途,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北平怀柔来做个下县的知县。

的确很尴尬,而大明王朝几乎所有的大佬们又不愿意破坏异地做官的传统,首先是的确不放心北方人治理北方人,蒙元的残余还是很肆虐,万一有个勾结,那就会给一州一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带来灾难。

其次,由于大明刚刚开国不过五年的时间,科举也只是在洪武三年举行过一次,那时打乱方平,人心不稳,自然也没有多少可用之才,而科举三年一次,下次要等到明年才开始举行,首次科举所取距离空闲的职位还有很多,哪里还顾得上北方这些苦寒之地。

去年底,也就是洪武四年十二月,据吏部统计奏报天下府州县及官员数额:府一百四十一,官八百八十;州一百九十二,官五百七十二;县一千零一十三,官三千零四十一。通计府州县一千三百四十六,官四千四百九十三。

偌大的大明王朝,只有不到五千人的官员,而且还处处缺口,也是南京暂时忽略北方的原因之一。

如今北平府的官员倒是一个不缺,毕竟是一府之地,但是属于北平下面的州县,官员是七零八落,总是有若干缺口在那里面。

这些话,都是坐在他后面那辆马车上的年轻人,间接或者直接对庞煌说的。

说的是那么的漫不经心,很随意的样子,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方正的气味,就像庞煌中学的政治老师一样,永远的不拘言笑,永远的一本正经。

这个年轻人叫做刘孟藻,看上去是大有来头的人物,但是打破脑袋,庞煌也想不出自己所熟知的历史中,有过这么一号人物。

费劲心思之后,只好把他看成是民间里的奇人了。

不过这个才二十多岁,比蓝玉还要年轻的人,却获得了蓝玉、唐门等人打心里的尊重,刘孟藻是庞煌在蓝玉府上见到的。

当唐门说个开头,而接下来由庞煌描述细节的时候,那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,就开始注意庞煌的言行。

还有对整个保安团的行为分析,他提了很多种问题,火器制造,他关注的也很多,最后,用庞煌的话来说,那就是这个刘孟藻竟然根基他的描述,提出了很多极为符合大明当时国情的问题。

一时间,庞煌差点没有措手不及,但毕竟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人,面对刘孟藻的提问,他也算是笼统的做了回答。

庞煌心惊胆战的回答问题,但是别人却是以为他留了一手,总是让人觉得是那么的高深莫测。

比如刘孟藻问,所谓团的编制,是沿袭隋制,还是沿袭唐制?

庞煌可不知道,朱元璋为了区分和蒙元的关系,一般律法、军制、官职、zhongyāng的三省六部等,都是参考宋制,有相当一部分参考汉制和唐制,以显示自己的大汉正统。

而刘孟藻所问的隋制和唐制所谓“团”的编制,其实早就存在,隋朝军队出征时,以100人为队,步兵20队为团,骑兵10队为团。唐朝府兵每团300人。

而庞煌这个半吊子的历史迷,居然以为“团”这个编制来自于前世由外国引进的编制称谓。就被问的措手不及,他哪里知道什么沿袭隋制,还是沿袭唐制?

在众人面前,又不好多做犹豫,不然会打击众人支持的信心,于是心一横,就把他所理解的编制说了一遍。

十人成班、三班一排、三排一连、三连一营、三营一团的这种编制说了出来,三三之说,彻底镇住了当时的人。也幸亏庞煌没有继续说三团一师、三师一军等等,否则真的有人以为他要造反了。

至于好处,庞煌真的是不知道了,只有谦虚的说,保安团毕竟要区别于正规的大明军队,不敢逾越,而且三三进制,有利于火器更大的施展威力等等来遮掩过去,但是却引起了刘孟藻的深思,看他那个表情,仿佛对于军事真的很有研究一般。

半瓶子醋遇到了专业人士,这种事情,庞煌在前世做业务的时候遇到不少,最重要的就是要镇静,在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时候,一定要保持微笑和点头的频率,那样就会少了许多露出马脚的机会。

而针对火器的看法,庞煌却是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