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会与人同分一杯羹

即使撤销合同,也要确保双赢。

——《塔木德》

一般人看事物多用二分法,非强即弱,非胜即败。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,而不是一个角斗场。其实,世界之大,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,他人之得不必视为一己之失。现代商战,少不了“硝烟”,但也离不开双赢。

而这种共同得利的交际准则和商业准则,早在千年之前,就进入了犹太民族的法则。

犹太商人是在四邻不太友好的眼光下发展到今天的。他们最清楚“竭泽而渔”的害处。在历史上犹太社群的精神领袖拉比就曾经一再告诫犹太人,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播种友谊,不要播种仇恨。从这样一种生存的大策略上,生化出让生意经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各得其所的经营原则。犹太商人、顾客、员工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犹太商人的经营活动而得利。

莱曼兄弟的故事对双赢这一技巧有很好的说明。

莱曼兄弟公司是19世纪70年代末期一家历经150年的美国犹太老字号银行。一年利润数额可观,高达3500万美元。它的创业史具有相当传奇的色彩。

1844年,德国维尔茨堡的一个名叫亨利·莱曼的人移居美国,他在南方居住了一段时间,就和自己的两个弟弟——伊曼纽和迈耶一起定居在亚拉巴马,并开始做起杂货生意。

亚拉巴马是美国的一个产棉区,农民手里多的是棉花,但却没有现金买日用杂货,于是就产生了用杂货交换棉花的方式。双方皆大欢喜,农民得到了需要的商品,莱曼兄弟也卖掉了杂货。

这种方式,乍看上去与犹太人“现金第一”的经营原则不符,但这却是莱曼兄弟“一笔生意,两头赢利”的绝招。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所有没有钱买日用品的顾客,扩大了销售,而且有利于莱曼兄弟降低棉花价格,提高日用品的价格,并且利用进货之际把棉花捎出去,避免了单程进货,更省下不少运输费。

没过多久,莱曼兄弟便由杂货店小老板发展成经营大宗棉花生意的商人。棉花典当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,莱曼兄弟在伦敦推销邦联的商务,在欧洲大陆推销棉花。战后,他们在纽约开办了一个事务所,并于1877年在纽约交易所中取得了一个席位,成为一个“果菜类农产品、棉花、油料代办商”。莱曼兄弟公司从此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。

精明的商人在处理利益时,特别善于做到两头赢利。因为他们明白,两头赢利的生意不但能使对方欢喜,更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。个人如果光想着自己的利益,只知往自己的口袋里塞钱,那么,当对方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时,便会义无反顾地与你断绝生意上的往来,到那时,你就得不偿失了。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