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激情燃烧的年代九桃小说()”查找最新章节!

走在路上,姚动生好奇地问起刘翔:“你们这儿的仪式真有意思,按说汉人在逝者脸上盖上黄纸或将整个身子蒙上白布,可这儿倒好,还把去世的人如此折腾,你让人家死者的灵魂如何得到安宁?”

刘翔一点也不惊讶地答道:“这个古老风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传说在很久以前的甘洛大地上,居住着一支家族势力雄厚的黑彝部落叫‘茹伙惹尔’,家中有茹伙麻卡、茹伙吉什、茹伙吉特、茹伙吉祖四个儿子,长大后各自成家,分住在不同的地方。

有一次,其中一家的独子英年早逝,为了沉痛哀悼死者,家族中人把死者好好打扮得比生前还要帅气精神,家人给死者穿上名贵衣服,戴上昂贵首饰,并把他立坐在装有金银珠宝的小木柜上面,借此向亲朋好友炫富,也是向其他不友好的人家示威。

不仅如此,主人还把平常难见到的东西,难吃到的东西都通通找来祭奠死者,打牛宰羊杀猪无数,坨坨肉堆积成山,美酒漂流成河,仪式举行了七天七夜。于是,后来周边的黑彝跟着模仿起来。但人们却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家底,丧礼天数并不完全举行七天,大部分都改为三天。”

“为什么要将死者放在木柜上坐立着让人瞻仰,亲友们来了不害怕么?尤其是夜深人静,猛一见着岂不疹人?至少我们汉族人肯定会吓得半死!”

“把死人立坐起来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,主要是让前来吊丧的人,能看到他生前平安吉祥的模样,让亲朋好友能够见到他最后的面容。让死者立坐起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防腐防臭,人们怕尸体停放时间长了就腐烂了,立坐起来让尸体四面通风,短时间内不至于腐烂。所以,彝族人去世,即使丧葬仪式天数延长至7天,但送上山时尸体还是完好无损。”

“呵呵,这个风俗真让人匪夷所思,真是搞不懂它的含意!”姚动生说道。

“这有啥奇怪的!咱们汉民家‘老’(死)了人,不也将他平放在竹编的床箦上面么?尸体放在这四面透风的竹编床箦上,不也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?而且,咱们这儿的坐葬很有讲究,首先尸体不能冷清,24小时都得有人在身边哭或转才行,就算不哭,也要在死者头部左右两侧,插几根上面栓上白布条条的小杆杆,形成小旗状来驱赶蚊虫,如果死者生前是抽烟的,那么在无人哭丧的时候,就要点烟来熏他(她),意为让其吸烟。”

“嗬嗬,彝族同胞真是把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,进行了灵活生动的再现,相当于引导人们深刻地回忆他生前的所有经历。。。”

“可不是嘛,彝族同胞并不害怕面见死者也是有原因的,通行的一种说法是死者立坐期间,脸上呈微黄状,变得有瑞光,就意味着他(她)的后人人丁兴旺,丰衣足食,是吉祥如意的好象征,如果死者的脸变黑暗就不吉祥,会给后人带来灾难。。。”

“嗨,哪儿的风俗都离不开祈福,平安保佑,这是人所共想。只是他们让死者逝后还以真面目示人,这让我们汉族同胞接受不了,而且心中非常恐惧!”

“习惯成自然!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害怕,多想想你在工地天天与刘益首朝夕相处的情形,慢慢就会习惯,也就渐渐不害怕了。记得我第一次到老乡家去奔丧,走进屋里,看到立坐在木柜上的死者遗体,周围还挂满了装在小网兜里的鸡蛋、橘子、饮料、饼干等祭品,挂得是密密麻麻,魂都吓飞了!后来也就见惯不怪了!”

由于刘益首的家聚居在彝族人占大多数的村落,他家也只好随大流按彝族的葬礼方式进行。这里的通常情况是如果父母病故后,儿子和媳妇是举办丧葬仪式的核心人物,但现在的刘益首家就不一样,是白发人送黑发人,那经费开支、宰杀牲口、筹集粮食、通知亲友来吊丧,请毕摩(彝族的祭师)来给死者念经开路等等一切重大事项,都只有刘云鹤亲自操办。

在这情况下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,一是向众人展示他们的财力物力;二是向众人表白他们孝敬长辈尊老爱幼。于是,死者家屋外的通道上搭起了用绸缎做成的布篷,家人头戴白布头帕,排队站在屋外两边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。

本家至亲在接到噩耗后,纷纷牵着牛羊,背着白酒,日夜兼程来吊唁。姚动生看见刘益首的母亲用竹子编成圆盘后蒙上黑布、外圈用银饰制成图案的的大盘帽,身披蓝色或白色羊毛披毡,穿红、黑、白相间的羊毛百褶裙,在房屋前设酒迎接来自各地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。

而到来的亲朋好友当中,女人头上的饰件异彩纷呈,正面刻有太阳、月亮、花鸟等象征性的各种图案的银饰,身上还有胸饰、戒指、手镯以纯白银打制的饰物,以显示家族的兴旺。而男子们也是头包青色丝帕,上衣为棉质长齐腰紧身单衣,多为篮色或黑色,肩挂“英雄带”,下穿裤裆深、裤腰肥大、裤脚窄小的篮色或黑色裤,腰间系5-7尺中空可用作口袋的篮色裤带,身披黑色或篮色或白色的羊毛擦尔瓦或披毡。

村里的乡亲们每家随礼不过10元到100元不等的现金,当然,如果这个亲戚是死者的血亲,比如兄弟姐妹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